[個案一]
個案一是一個二年級的孩子。這孩子生性聰明,卻有一股牛脾氣,性格倔強。孩子總愛發脾氣,一點兒小事情,就會握拳頭想打人。即便在課堂上,無人責罵他,他卻會因自己犯錯,而發脾氣。他告訴我,因為爸爸也是這樣對他。
處理方式:當他發脾氣的時候,我會選擇讓他一個人冷靜。此時,我不會與他"開戰",不會責罵他,因為我相信孩子需要獨處和反思。過了十分鐘,我再次與他溝通,並確定他的情緒已經穩定。之後,孩子便會冷靜地告訴我發生在他身上的事。
孩子不懂得情緒管理,我們就是要教育他,鼓勵他可以管理自己的情緒。
幾個星期下來,這孩子的態度明顯改變,也很愛與我分享生活的點滴。
[個案二]
個案二是一個四歲的孩子。這孩子生性聰明伶俐,卻不知何故開始學會說謊。孩子告訴母親,身體上的淤青是被一個五歲的同學捏傷的。我把他帶進課室,與他進行溝通。起初,他堅持自己的說法,後來卻前言不對後語(緊張、搓手、扯衣角的小動作出現了)。
處理方式:我告訴孩子,我不會責罵他,因為我相信他是一個誠實的孩子。後來,孩子在安全與信任的環境下,對我坦白一切。
此時,四歲的孩子還是缺乏抽象思考能力。因此,在讓孩子學習判斷是非對錯,我們必須提供選擇給孩子,再讓孩子自己去判斷。
[把主導權還給孩子]
站在孩子的立場,接納他的情緒,瞭解事情,然後相信他,把主導權還給孩子。
孩子不是機器人,他們同樣有生命,有感覺,懂得做判斷。
孩子鬧脾氣,或許他不懂得管理情緒;
孩子說謊,或許他害怕責罵⋯
孩子做出的行為與反應都有他背後一定的原因⋯
先別急著判孩子死刑!
也請不要為孩子貼標簽、做比較⋯
因為他們比我們更難受。
《与你•童在》部落格純屬個人對孩童的教育與文化的心得分享,並不代表任何機構發言。
Sunday, November 23, 2014
Saturday, November 22, 2014
教育•請停止語言暴力
對於一個小孩來說,最大的傷害莫過於被人羞辱,得不到基本的尊重。
不管是從教育工作者還是心理學的角度來說,我都不贊成使用嘲笑、諷刺的懲罰方式來''教育''小孩。
其實,這不是''教育'',是一種對小孩的暴力行為,語言暴力是一種最俱負面影響的行為。
小孩得不到基本的尊重,反而會影響接下來的心理成長。
或許,他們會變得更加不相信別人,選擇逃避。
教育,本是一件快樂的事情。
教育的本質,是要讓孩子學會分辨對錯,而不是學會''恐懼''。
與其放大孩子的缺點,何不放大孩子的優點,讓孩子學習欣賞自己的優點來改正自己的缺點。
我的孩子做錯了,從肢體語言上,我看見他的恐懼,或許他害怕接下來的懲罰。
雖然錯了,但我很開心,因為他信任我,最終願意對我坦白一切。
我接納他的錯,同時也要糾正他的錯,讓他明白,這才是教育。
請別用大人的眼光來看小孩的世界!
小孩其實很單純,接納他們,站在他們的角度來看待事情,其實是很不一樣的。
羞辱孩子,是最傷害孩子的一種行為。
在傷害孩子的同時,請想想如果別人用相同的方式對你,你又會有什麼感受?
Subscribe to:
Comments (Atom)

